泊客

邂逅茯茶

昨天,受邀参加了一次活动,据介绍是去某家庭农场品茶。到达目的地以后才发现,品茶的地方在老总汽车美容门市的大厅,农场还在别处。入座后,听茶艺师介绍一款产于陕西的茶砖,心里忍不住犯嘀咕:「招待南方人喝北方茶,这算什么?」

于茶,我是外行,但我也知道「茶者,南方之嘉禾也」的说法。也曾听懂茶的朋友介绍,北方不产茶,即便有的地方种植了茶树,其口味也算不上佳品。晏子使楚时说过:「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……水土异也。」其实,橘和枳并非同一种植物,但植物水土不服例子还很多,除了茶树不适合在北方生长外,最著名的要属荔枝了。

晚唐杜牧的七绝《过华清宫绝句·之一》说的就是唐明皇为了讨好杨贵妃,不惜动用皇家快递,将荔枝从岭南运回长安的场景。原诗如下——

长安回望绣成堆,山顶千门次第开。

一骑红尘妃子笑,无人知是荔枝来。

唐明皇此举,还不是因为荔枝不适合在北方生长吗?但在杜牧看来,唐明皇为了搏宠妃一笑,如此劳民伤财,无异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,安史之乱就是明证。

或许是引以为戒,或许是自出心裁。到了北宋徽宗年间,皇帝又想出了新方法——密移北植。宋徽宗的七律《宣和殿荔枝》曾对此大加鼓吹。原诗如下——

密移造化出闽山,禁御新栽荔枝丹。

玉液乍凝仙掌露,绛苞初结水晶丸。

酒酣国艳非朱粉,风泛天香转蕙兰。

何必红尘飞一骑,芬芳数本座中看。

宋徽宗的思路很简单,相当于一种很多人都幻想过的原始巫术。比如,连轻功有一种思路:今天蹦一寸,明天蹦两寸,后天蹦三寸……每天只比前一天蹦高一寸,应该很轻松就能达成……如此累加,多少天以后就能蹦到房顶了。

宋徽宗想,荔枝不是生长在南方吗?今年往北移一里,应该还能开花结果;明年再往北移一里,也不会受影响;一年年下来,不久可以在北方生长了吗?但实际上,每天蹦高一寸,蹦到一个值就很难再提升了;荔枝密移北植,也有一个极限,所以尽管宋徽宗嘲笑唐明皇「何必红尘飞一骑」,但他的脑洞并没有补上,而且「密移」与「飞骑」相比,何尝不是另一种劳民伤财。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宋徽宗比唐明皇跌得更惨,在靖康之难中直接成了金人的俘虏。

脑子飞转了几圈之后,听茶艺师娓娓道来,才知道这款茶名为「茯茶」,是泾阳的特产。泾阳在丝绸之路(茶马古道)之上,是南茶北上的必经之路。因为偶然的原因,南来的茶叶在泾阳不小心受了潮,发了「霉」——其实是长出了一种有益菌,因呈现金黄色,所以俗称「金花」,现代生物学定名为「冠突散囊菌」。后来又发现,开了金花的黑茶,闻着香,喝着爽,还有药用价值,所以开始探索、总结、完善其制茶工艺,成就了独一无二的泾阳茯茶。

冠突散囊菌是一种真菌,真菌品类繁多,常见食物中,蘑菇、木耳都属于真菌;而美酒、乳腐、茭白等食物的形成,也离不开真菌的参与;而著名的灵芝,也是一种真菌。同样是灵芝,长在深山或生于闹市,其药效会有差异。同理,同样是冠突散囊菌,泾阳和别处会有不同,普洱和其他黑茶也有差异。

「自古岭北不植茶,唯有泾阳出砖茶」——泾阳并不种植茶树,制作茯茶的原材料都是南方的黑茶,据说以普洱为最佳。泾阳因其独特的气候,以及流传千年的制茶工艺,成就了茯茶的「三不离」——离了泾阳水不能制,离了泾阳气候不能制,离了泾阳人的技术不能制。

茯茶的三不离,让我想起了茅台酒。很多人想把茅台酒引进到他出生产,但即便是完全复制了茅台酒的制作工艺,也无法还原茅台镇茅台酒的独特风味。即便是复制最为成功的茅艺酒(即珍酒),虽然成功移出了茅台镇,但还是在贵州省的范围内,而其前提是:遵义市北郊十字铺(易地茅台试验地)一带四面环山的地形与贵州茅台酒厂所处的峡谷地带十分相似,水质、土壤等自然环境也与茅台没有明显差异。

那么,能不能找到一个地方,水质、气候都与泾阳一般无二呢?恐怕不容易吧。即使有这样一个地方,泾阳人愿不愿意把制茶工艺带过去呢?恐怕也很难。所以,泾阳成为茯茶唯一的产地,是天时、地利、人和三合一的必然结果。

茶艺师将茯茶先泡后煮,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其味道的变化。昨天喝茶的人,有的人对茶艺一无所知,有的人对茶艺一知半解。我说:一无所知的人,这回正好新建三观;一知半解的人,这回可以重建三观。

品茶之际,匆匆写了一首《品茯茶》,发出来后又数易其稿,定稿如下——

岭北泾阳独此茶,茯砖黑润发金花。

千年丝路传佳品,醇厚回甘誉迩遐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