泊客

《玉林国师年谱》注译(卷下:42岁)

【题解】

玉林禅师42岁那年,迁葬其父。另,玉林禅师的师兄理安通问禅师、弟子不退行勇禅师先后圆寂,玉林禅师作偈悼之。不退行勇禅师是玉林禅师的早期弟子,因玉林禅师住持丛林时才二十几岁,其早期弟子有一些应该还比他年纪大。

【原文】

顺治十二年乙未,师四十二岁

是年春,以振陵公昔年葬穴有水,往江上另卜地迁葬。向为太师母所营塔基在敔山庵之右,师欲先塔太师母,再营迁葬。以是年建塔不合青乌,兼其地宜坟而不宜塔,于是即以塔地迁葬振陵公。实是年五月十有三日丑时也。

至秋,始归报恩草堂,述《三师说》于苫次。时师持太师母心丧廿二月矣。九月下旬,理安问和尚至“报恩”扫先磬山塔,并交磬山。是月廿七,问和尚坐脱于吴江应天寺。师闻讣,星夜往应天,作封龛佛事。不退勇公亦于是年五月初八示寂于南岳高台寺。师闻讣,说偈悼之:“汝有为人诚,人肯放舍子。到处不闲闲,明珠投石齿。”又《悼问和尚》偈云:“风穴泪多谁告语,云庵虑切自嗟吁。攀萝直上千峰顶,火种深埋面壁趺。”(师自注云:时金峰死关方成)。

【今注】

不合青乌:青乌即古代风水师青乌子,后以青乌代指风水术。不合青乌,即不合风水术中葬地的标准。

《三师说》:玉林禅师将其父杨振陵、其母缪太夫人、磬山圆修老和尚称为父师、母师、师师,作《三师说》。原文如下——

吾有三师。父师。母师。师师。父师生我眼。师师开我眼。母师护我眼。父师。身示无常。此生我眼者也。师师。了我生死。此开我眼者也。母师。勖我证果。此护我眼者也。三师皆有大因缘。使我悚然省。豁然开。恻然痛。吾何修而得此三善知识师也。噫。吾于荆溪磬山开此眼。于江上水关忘此眼。于吴兴草堂保此眼。不知何年得真不负三师也。有客蹑而问曰。忘矣。何用保为。曰。此非汝所知也。保矣。更俟何年不负。师曰。此非汝所知也。待汝证果地涅盘。与汝共报难报之恩。可也。虽然。父师母师。出离之缘。皆赖师师。师乎师乎。粉骨碎身未足酬。将此身心奉尘刹。潜子苫次草述。时乙未九月戊戌。

【今译】

1655年,42岁。

那年春天,因为杨振陵以前的墓穴里进水了,所以玉林禅师前往江阴另觅葬地。本来为缪太夫人建造的塔基在敔山庵西边,玉林希望先将缪太夫人入塔,再为杨振陵迁葬。但从风水学上考虑,这一年不适合建塔,而且这个地方适合修坟不适合建塔,所以就将杨振陵迁葬到这里。时间是农历五月十三日丑时。

到了秋天,玉林禅师才回到报恩草堂,在守孝的地方讲述了《三师说》,回忆其父杨振陵、其母缪太夫人,以及圆修老和尚对他的教谕之恩。这时候,为缪太夫人守孝已经二十三个月,也就是守孝期满了。

农历九月下旬,理安通问和尚前往报恩寺,祭扫磬山老和尚的灵塔,并且将磬山寺交给玉林禅师打理。农历九月二十七,通问和尚在吴江应天寺坐化。玉林禅师听到讣告,星夜前往应天寺,作封龛佛事。

不退行勇禅师也在这一年农历五月初八,在南岳高台寺圆寂。玉林禅师听到讣告后,作了一首偈子悼念他——

你一向为人诚恳,我如何舍得放你?

你到哪都不清闲,明珠投向山石间。

又作了一首《悼问和尚》,偈子说——

躲在风穴,泪水多时能告诉谁?

住在云庵,思虑急时独自哀叹。

攀着藤萝,一直爬到千峰顶上,

深埋火种,对着石壁跏趺而坐。

玉林禅师自己注释到:这时候,在金峰闭死关,刚刚成就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