泊客

《玉林国师年谱》注译(卷下:44岁)

【题解】

玉林禅师44岁那年,开始部署磬山圆修老和尚入塔事宜,并终于接受邀请准备入主磬山寺。

【正文】

顺治十四年丁酉,师四十四岁

是年,部署先磬山入塔事。

按,是春,《复海会丰公书》云:“入年来,刻刻事先师之事,先老人不入塔,即大斋不列二味。耐病忘劳,作‘报恩’必不容缓之事,非真为生死者不留,非动静在道者不进。墙屋且令不漏不倾,明年亦尽心料理入塔大事。后年,一一次第。那时起期结制作入塔佛事才是。今已春尽,常住成何局面,轻言结夏,可谓不知是矣。”云云。

时,各执首领虽备,内外大端,悉师自为董理。

按,《记幸》云:“六月二十有四日,上正寝礼堂头先老人,讫步前庭,梅阴深密,鸡冠花成林,行者供坐具、设典籍,读《风穴》《首山》、《汾阳》三传,动容曰:‘此法未灭,世犹可在!’叹曰:‘何幸此生,睹是极则事?’某侍者时权金峰客司,部署先磬山人塔海会。”

又,《记愧》云:“乙酉夏,以丛林交付龙天,不谓诸徒能守之。虽众聚不散,然苦寒闻见所不堪。自壬辰奉先师居正寝,年来,得真实大道心人募米豆油酱,又典厨辈炊调皆嘉好。潜子权客司,饱于晋征士,幸甚,愧甚!丁酉秋七月三日,随堂饭归,笔于菖蒲溪上。”

荆溪檀越以“磬山”乏主,复至“报恩”,再三坚请,师允来岁焉。冬,过“大雄”,有面壁岩,夜坐,将赴“磬山”,请偈,云:“爱此一床月,长年卧掩关。先师案欲了,破雪问家山。”

【今注】

大斋不列二味:此句费解,大斋是指盛大的斋会,二味不知何解。按,《涅槃经》载,斋饭应该具足三德(轻软、净洁、如法)六味(苦、酸、甘、辛、咸、淡)。

风穴:风穴延沼禅师,南院慧颙禅师之法嗣,俗姓刘,余杭人。

首山:首山省念禅师,风穴延沼禅师之法嗣,俗姓狄,山东莱州人。

汾阳:汾阳善昭禅师,首山省念禅师之法嗣,俗姓俞,太原人。

晋征士:晋代受征召的士人,这里应该代指陶渊明。

【今译】

1657年,44岁。

这一年,玉林禅师部署磬山圆修老和尚入塔相关事宜。

这年春天,玉林禅师在《复海会丰公书》中说:过年以来,时时刻刻都已磬山圆修老和尚入塔事宜为先,老和尚不入塔,大斋就不列二味。耐着疾病,忘掉辛劳,先做好报恩寺必须做且刻不容缓的事,不是真为生死的人不让留,不是动静在道的人不让进。寺院里的围墙房屋,都要修缮,保证不会漏雨、倒塌。明年,才能全心全意料理老和尚入塔的大事。后年,按部就班地完善。到时候才可以起期结制作入塔佛事。现在春天已尽,寺院常住的僧人像什么样子?轻易说什么结夏,其实不知所云。

当时,寺院里各堂的执事都完备,但寺院里里外外的大事,还都是玉林禅师亲自主持处理。

根据《记幸》记载:农历六月廿四,准备前往正寝礼拜供养在堂头的磬山圆修老和尚,见到梅树成荫,鸡冠花成林,就停下脚步,让行者准备坐和典籍,坐下来读了风穴、首山、汾阳三代禅师的传记,面露感动,说:“当时禅法还没有灭,还可以存世。”又感叹说:“这辈子多么幸运,可以看到这样了不起的大事。”当年老和尚的侍者,现在暂任金峰寺客司,部署磬山老和尚入塔法会事宜。

另外,根据《记愧》记载:这年夏天,将丛林交给龙天护法,没想徒众能够守护好。虽然汇聚了很多人没有散失,但日子过得苦寒所见所闻,有许多不堪承受的地方。自从1652年,为了事奉先师磬山圆修老和尚遗体而居住于正寝,这些年来,得真正发大道心的人捐募米豆油酱,加上典厨内僧人的厨艺都很好,所以玉林禅师暂任客司的时候,寺僧至少比陶渊明吃得饱。非常幸运,也非常惭愧。丁酉秋季七月初三,随众上堂,吃完斋饭归来,写于菖蒲溪上。

荆溪的居士们因为磬山寺没有住持,再次前往报恩寺,再三坚请。玉林禅师终于答应,来年接掌磬山寺。这年冬天,路过大雄寺,在面壁岩上夜坐,准备前往磬山,有人请求玉林禅师作偈,玉林禅师作偈如下:

心爱这一床明月,多年来高卧闭关。

先师公案要了结,破开积雪问家山。
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