泊客

《玉林国师年谱》注译(卷下:47岁)

【题解】

玉林禅师47岁那年(1660),再次进京,阻止顺治皇帝出家。《续指月录》载:“玉林闻森首座为上净发,即命众集薪烧森,上闻遽许蓄发乃止。”但《年谱》只字未提,其间差别,耐人寻味。是年冬,玉林禅师正式受封“国师”,成为清代唯一享此尊号的汉族僧人。

【原文】

顺治十七年庚子,师四十七岁。

是年春,师归自琴川。

世祖于十六年十月钦差宣徽院雷先声赉敕书往报恩寺,至是年二月十九日,同本邑官员到寺开读,加封师号为“大觉普济禅师”紫衣、金印。师送天使复命,即往江上令慧云洁公主敔山院事。

是年夏重编《先磬山录》,题壁有“先师公案未曾了,手把遗书仔细看”之句。

秋七月,世祖马上有省。钦差大人张嘉谟、刘之武,近侍李国柱诏召,络绎请师入京证道,并赍御建普济道场。敕书又特建皇坛,设一千五百僧戒法。

《御札》云:“自杖锡南还,时勤企念。五湖烟景、三江秀丽、荷农松食,致足乐也。阊阖风至,秋色依依,益深白露伊人之想。自迩而来,企彻禅宗,勤心法宝,概佛果应庵之复,差近阒寂。今雷声虽震,而北方犹若未闻,故未法比丘少奉戒律,其口谈无而行在有者,又如麻粟也。兹欲于都城建立皇坛,俾纳子一千五百人众受毘尼戒,七条一缕出自上方,五戒三皈重宣佛义,然非禅师亲为羯磨,正恐以最上慈航为人天阶级耳。惟冀荷担如来,阐明大法,不辞远道,惠然肯来,则王城四众重闻蒼卜之香;新学缁流,顿长菩提之树。知禅师以佛法大事为先,不以静退小节萦念也。遥瞻浮渡,速慰悠怀。”金太傅躬造敦劝,师无已,具三奏:一谢赐问,一谢赐葬,一谢赐刻先录。

于八月十九日“报恩”起行,舟过广陵,有“身心无一事,稳卧泛扬州。名利长安道,闲人两度游”之句。作《丰干招寒山游五台颂》三首并跋。九月二十二日,到梁家闸,遇苏州织造张公同僧录司普慈上人奉旨南来,赍送师金钵、金如意、西洋衲衣等。

十月十五日,到皇城内西苑万善殿。世祖就见丈室,相视而笑,日穷玄奥。世祖谓师曰:“朕思上古,惟释迦如来舍王官而成正觉,达磨亦舍国位而为禅祖。朕欲效之,何如?”师曰:“若以世法论,皇上宜永居正位,上以安圣母之心,下以乐万民之业。若以出世法论,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,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,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。”上意欣然听决。十七日,奉御旨于景山为孝献皇后陟天道场上堂。师拈香祝圣毕,又拈香云:“者是皇上昔日亲为孝献皇后觌面提持向上一著,今日要僧琇向人天众前证明,令天下臣民无远无近、见者闻者尽发菩提心,齐成正觉之句。道场圆满,复请上堂,有“普贤称赞佛功德,诸功德聚无有比”之句。二十八日,公奉旨南还。

十一月初八日,奉旨万善殿结冬两堂坐七庄严孝献皇后仙驭道场。请上堂,有“禹门孤耸绝跻攀,戴角擎头把住关。石磬高悬识者知,龟毛付与小厮儿。先宗面目向人提,将大海倾大海去”之句。

十二月初八日,奉旨于慈寿寺为一千五百比丘僧说《菩萨戒》。说戒之次日,奉旨扫笑祖塔。十五日,于万善殿散戒牒一千五百楮。奉旨刊“延请传佛心印、临济正宗三十一世、浙江省湖州府武康县金车山报恩寺、敕封‘大觉普济能仁国师’,为菩萨戒得戒大和尚”。

【今注】

未法:疑即末法。

毘尼戒:即毗尼,梵语vinaya的译音,又译作“毗奈耶”。意为戒律。

七条一缕:皆出自云门文偃禅师开示,其一为“上堂因闻钟声。乃曰:世界与么广阔,为什么镜声披七条?”其二为“终日说事,未尝挂著唇齿,未尝道著一字。终日著衣吃饭,未尝触著一粒米,挂一缕丝”。

孝献皇后:董鄂氏(1639年—1660年9月23日),满洲正白旗人,内大臣鄂硕之女,大将军费扬古之姐,顺治十三年(1656),董鄂氏入宫,深受顺治帝宠爱。同年八月二十五日,封为贤妃。仅一月有余,顺治以“敏慧端良、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”为理由,晋封她为皇贵妃,升迁速度之快清代少见。其父亦进三等伯,顺治十七年八月十九日去世后追封为皇后,谥号: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惠端敬皇后(不附帝谥,是中国最后一位独立谥号的皇后),史称孝献端敬皇后。清代唯一一位董鄂氏皇后(追封)。

笑祖:俗姓吴,原名月心,又名德宝,号笑岩。北京人。成年后,出家于京城广慧寺,拜了空和尚为师。后“遍参名山”,得法于玉泉时聪,号称临济宗第28代传人。万历初年,因年老,复归北京,“居西城之桥巷……败屋楼椽,残僧数辈而已”。然其在佛教界声望极高,所撰《笑岩集》四卷,刊行于世。圆寂后葬于小西门。清世祖福临“三瞻礼焉”,顺治17年(1660)扩建成塔院。

【今译】

1660年,47岁。

这年春天,玉林禅师回到琴川。

清世祖在1659年农历十月,派遣宣徽院雷先声为钦差大臣,带着赏赐的敕书前往报恩寺,在1660年农历二月十九,同当地官员一起到报恩寺开读,加封玉林禅师尊号为“大觉普济禅师”, 并赐紫衣、金印。玉林禅师送天子使臣复命后,就前往江阴,让慧云行洁禅师任敔山院的院主。

这年夏天,玉林禅师重编磬山圆修老和尚的语录,并且在石壁(或墙壁)上题写有“先师公案还没结束,手拿遗书仔细翻看”的句子。

入秋,农历七月。清世祖在马上有所省悟。于是先后派遣张嘉谟、刘之武为钦差大臣,令近侍李国柱草诏征召,络绎不绝地礼请玉林禅师入京证明他开悟,还以皇命建设普济道场,还敕建皇坛,设立一千五百个僧人同时受戒的法会。

清世祖的《御札》上说:“自从禅师南归以来,朕时时刻刻殷勤盼着您念着您。南方的风土人情,的确让人快乐;秋天的气象,也能增加隐居的想法。但朕近来希望彻悟禅法,当年佛果克勤禅师也曾提持应庵昙华禅师,但并未究竟(后今虎丘绍隆禅师点拨,应庵昙华禅师方才悟道)。玉林禅师您的开示如雷声一样令人震撼,但北方的僧侣却仿佛没有听闻。末法时代的僧人很少奉行戒律,说一套做一套的大有人在。所以朕准备在京城建立皇坛,让一千五百人一同受戒,从基本的三皈五戒到禅门清规,但没有禅师您亲自主法的话,恐怕将最上一路的禅法变成了希求人天福报的阶梯了。只有寄希望禅师您能够担负起如来事业,不远万里前来,让京城内的四众弟子,以及刚刚出家的沙弥,听闻法音、增长菩提。朕知道禅师您以佛法大师为先,不会为了一时安静而隐退。我远远地盼着您渡船北上,以抚慰我悠长的怀念。”

金之俊太傅亲自前往劝请,玉林禅师无法推辞,于是奏谢清世祖赐问、赐葬缪太夫人、赐刻磬山圆修老和尚语录。

农历八月十九,玉林禅师从报恩寺起行,舟船路过广陵时,有“身心无一事,稳卧泛扬州。名利长安道,闲人两度游”的诗句。还创作了《丰干招寒山游五台颂》三首,并加跋语。

农历九月二十二,玉林禅师来到梁家闸,遇见苏州织造张公,以及僧录司普慈上人,他们奉圣旨南来,送来金钵、金如意、西洋衲衣等。

农历十月十五,玉林禅师到达皇城。(根据《续指月录》的记载,玉林禅师进京后发现,溪行森禅师趁董鄂妃去世,清世祖哀痛之际,竟然劝服他剃发出家。玉林禅师以师尊的身份力劝清世祖还俗,竟然未果。无奈之下,玉林禅师以禅门宗师的身份聚集僧众,积集柴草,要将溪行森禅师当众焚烧。按时间算,溪行森陪伴清世祖的时间要长于玉林禅师陪伴的时间,而且他为清世祖剃发出家,可知对清世祖的影响或许已经高于玉林禅师。玉林禅师此举,可以说是兵行险着,其目的是力劝清世祖还俗。最后,清世祖屈服,答应蓄发还俗。溪行森也得以保全。)

玉林禅师入京后,仍居西苑万善殿。清世祖前往丈室拜见玉林禅师,两人相视而笑,每天都在谈论禅法。

清世祖对玉林禅师说:“朕知道古代,释迦牟尼就是舍弃王位出家成佛,达磨也是舍弃国位而成为禅宗祖师。朕向效法他们,为什么不行呢?”玉林禅师回答:“如果按照世间法,皇上应该永居正位,对上可以让皇太后安心,对下可以让万民安居乐业。如果根据出世间法,皇上也应该永远当皇上,对外可以护持佛法,对内以大权菩萨的标准要求自己。”清世祖很高兴地听取了意见。(兹按:上文曾提及,玉林禅师曾就戴僧帽一事分析中印佛教差异,此处也有他没有说出的缘由。印度自古就有舍位出家的风气——其实都是很小的国家——而且在印度,僧侣地位高于贵族;但在中国,帝王地位高于僧侣,清世祖并不代表他本人,他背后还有整个皇族。如果清世祖真的出家了,皇族不会为难清世祖,但很可能因此与中土禅宗结仇,这样一来,不但不是佛门幸事,恐怕要遭受祸患。)

农历十月十七,玉林禅师奉御旨,在景山为孝献皇后陟天道场上堂。玉林禅师拈香、祝圣完毕,又拈香,说:“这是皇上昔日亲自为孝献皇后见面、提持、向上一著,今天要贫僧通琇向人天大众前作证明,令天下臣民,不论远近,只要是看到的、听到的,都发菩提心,成就佛道”。道场圆满后,清世祖再次请玉林禅师上堂,法语有“普贤称赞佛功德,诸功德聚无有比”这样的句子。十月二十八,溪行森奉旨回到南方。

十一月初八,玉林禅师奉旨在万善殿结“冬两堂坐七庄严孝献皇后仙驭道场”。上堂法语有“禹门孤耸绝跻攀,戴角擎头把住关。石磬高悬识者知,龟毛付与小厮儿。先宗面目向人提,将大海倾大海去”这样的句子。

十二月初八(腊八节,佛成道日),玉林禅师奉旨在慈寿寺为一千五百比丘僧说《菩萨戒》。第二天,奉旨扫笑祖塔。十五日,在万善殿散发戒牒一千五百楮,奉旨刊刻,这次传戒是“延请传佛心印、临济正宗三十一世、浙江省湖州府武康县金车山报恩寺、敕封‘大觉普济能仁国师’,为菩萨戒得戒大和尚”。(兹按:也就是说,玉林禅师在传皇戒之时,正式受封国师,尊号“大觉普济能仁国师”。)

评论